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66篇
  免费   1028篇
  国内免费   586篇
电工技术   1558篇
综合类   1134篇
化学工业   690篇
金属工艺   890篇
机械仪表   471篇
建筑科学   465篇
矿业工程   68篇
能源动力   552篇
轻工业   2514篇
水利工程   1462篇
石油天然气   39篇
武器工业   159篇
无线电   812篇
一般工业技术   542篇
冶金工业   92篇
原子能技术   4篇
自动化技术   72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239篇
  2021年   338篇
  2020年   353篇
  2019年   361篇
  2018年   142篇
  2017年   306篇
  2016年   416篇
  2015年   364篇
  2014年   431篇
  2013年   499篇
  2012年   712篇
  2011年   859篇
  2010年   878篇
  2009年   907篇
  2008年   902篇
  2007年   834篇
  2006年   773篇
  2005年   813篇
  2004年   642篇
  2003年   518篇
  2002年   363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183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汉江上游干支流沉积物细菌多样性以及确定性过程和随机性过程在沉积物细菌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基于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环境因子对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采用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排序探究了季节之间沉积物细菌群落的差异,并结合中性群落模型和标准化随机率量化了确定性过程和随机过程对群落构建的影响。结果表明:汉江上游及其支流细菌群落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蓝藻门(Cyanophyt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等组成;细菌群落在不同季节有显著差异;地理距离和环境因子对细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小,确定性过程并未在细菌群落组成中起到主导作用;随机过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群落在秋季和春季的组成,是沉积物细菌群落构建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2.
3.
光伏高占比地区功率双向交换过程中系统存在暂态功角稳定及电压稳定问题,为得到电网在有功和无功动态波动下统一潮流控制器(Unified Power Flow Controller,UPFC)的最优参数,文章通过对飞蛾扑火(MothFlame Optimization,MFO)算法进行改进,提出光伏高占比电网UPFC控制参数优化模型。首先,针对光伏高占比条件下电力系统UPFC串联、并联功率控制方法,建立基于UPFC的系统阻尼优化控制模型;其次,建立基于系统阻尼和电压偏差最优控制的UPFC参数改进的飞蛾扑火优化算法(Improve Moth-Flame Optimization,IMFO)模型;最后,通过MATLAB与PSD-BPA联合仿真,以东北某光伏高占比电网实际运行数据为基础,建立光伏高占比电网UPFC参数IMFO优化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基于IMFO算法优化得到的UPFC控制参数,可有效提高UPFC设备对系统阻尼震荡及暂态电压稳定的支撑能力,与传统的MFO相比具有更好的收敛性。  相似文献   
4.
5.
6.
7.
8.
对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进行参数预测可以有效地避免因其失效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问题。对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参数进行分析,设计了一个基于LSTM网络的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参数预测SoC硬件系统。该系统使用ARM处理器作为总控制器,控制各个子模块的调用和数据的传输, FPGA内通过对矩阵向量内积算法进行优化提高LSTM网络内部的数据运算速度,并且采用多项式近似的方法降低了激活函数所占用的资源。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的预测平均准确率为92.6%,计算速度相比于CPU快了3.74倍,同时具有低功耗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10.
在回鹘冠饰中,三叉冠是回鹘男子冠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回鹘冠饰的标志之一.在回鹘冠饰漫长的交往、交流、融合过程中,三叉冠的形制、标志性都有所变化,而针对三叉冠的历史源流、发展及文化背景,却没有相关总结和梳理.笔者通过图像造型对比、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和论述,以对三叉冠形成一个系统的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